目录
〇
今天打开博客瞅了瞅,确保一下它还能打开,确实太久没有维护了。
之前我给自己定过一个指标:至少每个月更新一篇,一年 12 篇。这么点任务量没理由完成不了呀,结果还真不容易,一个月一篇不是说 30 天一篇,而是说 4 个周末一篇,且不是每个周末都是完整的,有的时候要加班,有的时候要出门办事,空闲时间变成了稀缺、宝贵的资源,仅存在于周末,且还要被一大堆莫名其妙冒出来的事情抢占。
这些理由也可以概括为懒,要知道,想当年语文考试,哪次不是在几十分钟内憋出一篇 800 字以上的作文?怎么现在不设作文题、不设要求,让随便写点东西,反而没时间了?要我说,这还真不是一回事,写博客比写作文难多了。
断了几个月没更新,我一直纠结于续更的第一篇写点啥呢,想不出来也写不出来,就只能继续晾着了。如此反复,估计拖到 2022 年也是有可能的。然后机智的我灵光一现,想到了如何打破僵局:既然是写不出来,干脆就写“为什么写不出来”,岂不妙哉?
立马就不纠结了,简直思如泉涌,哪有什么写不出来的,今天我就要挥指如风,好好写一篇:为什么我写不出来。
一
我自己也会关注一些其他人的博客,有一些博主会保持着非常频繁且稳定的更新,最夸张的甚至能持续一两年地保持几天就更新一篇。我佩服这样的博主的魄力,但我觉得自己并不会那样做。
这类博客的特点很明显,总结一下就是主题比较散、内容比较浅、篇幅比较短。在我看来,它们看起来更像是一篇篇日常笔记,而不是一篇篇文章。具体来说,日常笔记的行文思路可能是这样:“我做某事碰到一个问题 -> 搜索研究 -> 终于解决这个问题 -> 以上”,而我所说的有深度的文章是指:“我做某事碰到一个问题 -> 搜索研究 -> 挖掘出根本原因 -> 解释其问题机制 -> 列举出这类问题的常见案例 -> 给出若干种解决思路 -> 总结并指出存疑点”。
当然不可能每一篇文章都能做到这样的深度,至少我是做不到的,我也有很多水分含量颇高的日常笔记。当时写的时候是很爽的,可能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搞定一篇,完成了当月指标,美滋滋。但后果也很糟糕,这类日常笔记的信息价值衰减地非常快,可能几个月就会变成过时的、没人关注的东西,拿我自己举例子,比如这篇《pyinstaller 在 python 3.7.0 下的错误》,解释了一个版本不兼容的问题,结果出问题的工具在下一个版本就修复了这个问题,信息价值仅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就衰减到了 0。
我是觉得用博客记录这样的东西是不值得的,没人会在乎某个小工具在几年前发布的某个版本中有个现在已经被修复的 bug,它可以出现在论坛里,可以出现在 GitHub Issue 里,但就没有必要为其写篇博客。
我们应该还记得“微博”一词的本意是“微型博客”,现在已经成了新浪的一款产品,那我就没必要再把博客当微博使了呀。
二
所以你知道了,我不想碰到啥事儿都写下来,这就导致我经常找不到选题,如果一整月都没碰到啥有价值的东西,就真的什么也写不出来。
所以我会留意,把工作学习中的一些有意思的点记下来,作为“素材库”,看看有没有值得展开研究再写篇东西的题目。宽裕的时候,甚至能把下个月、下下个月的选题都给包了。
那么有了选题是不是就可以开写了呢?曾经我确实是这么干的,脑袋一热就开始写,写东西嘛,总要有些参考、引用的,一边写一边找资料,写到一半的时候,突然搜出来一篇好文章,一模一样的问题,一模一样的思路,人家理解得比我深,阐述得比我细,解决得比我好,我搁这儿还写个啥哇,浪费半天时间。
后来我就学聪明了,写一个东西之前,先全网找一找有没有人已经写过这个问题了,避免撞车,结果越怕撞车越容易撞车,这个被写过,那个被写过,很多攒下来的选题就这样报废了,给原本就贫穷的素材库雪上加霜。
你可能会说,写自己东西,管它别人有没有写过呢,虽然是一样的问题一样的解决方法,每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写出来的东西就更不一样了,有必要这样小心翼翼避免重复吗?不见得谁比谁的搜索排名高呢。
说到搜索排名,你这就戳人痛处了,相信所有做个人站点的人都有过这样惨痛的经历,自己网站上的内容明明更优质,但那些仗着流量大、人气高的网站,愣是用一篇比你差劲甚至就是抄你的内容,把你压在搜索排名的下面。为此我曾愤愤不平地写过一篇《靠爬其他网站内容来充实自己——那些恶心人的网站》,来尝试“曝光”这种事情,但人微言轻,未见有什么效果,也就随它去了。
可能有点偷换概念了,写重复的东西又不是抄袭,将二者相提并论有失偏颇,但事实上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样的,互联网本身就是夹杂着大量噪音的信息池,我每发布了一个低质、重复的页面,就会降低人们访问高质、原创的页面的概率,真没有这个必要。
三
说到素材库,你知道我啥时候素材库最富足么?那就是学新东西、做新事物的时候。
新东西肯定意味着大量的未知,碰到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这简直就是喷薄的素材哇,再加上自己学习的过程也可以总结成一篇《从零开始学 XX》、《小白初探 XX》,手脚麻利点,一年的素材都有了。
这是第一层,再看第二层,第二层就是我自己是不愿意看别人写的这样的文章的。原因很简单,我自己是一个新手的话,我肯定不愿意让一个新手来教我呀。当然不是所有的零基础教程都是新手写的,也有这个领域的高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讲好一个问题。一篇零基础教程是新手写的还是老手写的,还是能够分辨的,除了思路是否清晰、语言是否精炼,一个明显的特征区别就是新手写的教程缺乏逻辑分支。
打个比方,如果我告诉你上山的路是从 A 出发先走到 B 再走到 Z,那么我高概率就只知道这一条路线,至于这条路是不是最短、是否会季节性封路,那就不知道了,如果问路的人是从 X 点出发的,我只能故作镇定:你先退回来,先走到 A,然后我再告诉你怎么走。而如果我真的对上山的路很熟,我会根据问路的人情况,告诉他既然已经从 X 出发了,可以直接走到 Z,但如果路封了,可以先走到 Y,再走到 Z,这样最快。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有些时候我自己是学会了,然后想写一篇教程,为了避免把人带坑里,还需要了解这条学习路线上的所有分支,讲清楚每一个情况下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样下来所需要的时间就远远超过预算了。我学这玩意儿是为了帮自己解决问题的,现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为了写篇东西还要再投好几倍的时间精力搞清楚每一个细节,这也太不划算了。
除非我自己的需求确实需要我了解的足够详细,比如它是我吃饭的本事,那我可能确实要投入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饭碗端稳的同时,顺便写一些教程帮助他人。而至于其他的,务实一点,够用就行。
不是我不够认真,人是有局限性的,我当不了那么多领域的老师,也就写不了那么多领域的教程,即使我会,但是我不会教,我写不出来。
四
既然不擅长的东西写不出来,那总有擅长的、写的出来东西的领域吧?有,但是困难也随之而来,我再举个例子。
拿擅长的东西举例子容易让人觉得我显摆,所以我举一个不会让人觉得我显摆的、且我非常擅长的技能:吃饭。不只是我,相信你也是非常擅长的,那么我们一起来,写个吃饭的教程如何?
这怎么写?吃饭有啥好写的?端碗拿筷子然后……just……吃哇。
- 结果人家问你饭在哪儿,为啥他没有饭?
- 哦,原来还没饭呀,简单呀,可以自己在家做,或者去餐厅吃。
- 原来是这样,可为啥餐厅服务员说不提供筷子?
- 不提供筷子难不成用手吃?啥餐厅哇这么奇怪?
- 叫什么 XX 牛排,说只提供刀叉,和你说的不一样。
- 去的西餐厅哦?那就不用筷子,用刀叉一样地吃。
- ……
这是情景喜剧吗?不,这是写教程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的问题,由于写的人已经驾轻就熟,已经没法 get 到不了解的人的困惑点,读的人可能会卡在很奇怪的问题上,这些问题你可能非常清楚怎么解决,但是你就是不知道原来这还要写下来。而为了不让读者掉到坑里,你不得不站在对方的角度,琢磨哪些问题可能会绊住人,既要不厌其烦地列举各种情况的解决办法,又要删繁就简地有所侧重。
到这里,这些困难还只是表象,深层次的原因是,自己会的东西不成体系,这才是要命的。
不成体系意味着虽然自己能驾驭某项技能,也知道这项技能相关的方方面面,但却不能把这些细节有机得组织起来,成为可以循序渐进、层层推进的过程。我曾看过一个真人段子,某个顶级篮球运动员教自己女儿篮球,女儿却吐槽和体育老师教的不一样,质疑父亲的技法是否正确。在我看来,可能女儿还真不一定错,一个顶级运动员的技巧并不一定适合一个体育课上的女生,而体育老师之所以知道怎么教,是因为他教过无数学生,也知道这个班的学生学到哪儿了,而哪些技巧需要放在后面,不适合现在教,这就是体系。
没有体系的状态下去写东西是很难的,可能你遇到的所有问题我都知道怎么解决,但是我就是不知道哪些问题需要向你解释,这种情况下还让我写教程,我写不出来呀。
五
得,说到现在,我一直在呻吟写点技术文章好难,那干嘛非要写技术文章呢,写点日常分享,聊聊天扯扯淡的,写的人轻松,读的人也轻松,这样不好吗?
好哇!
但是也难哇。
如你所见,我其实也写过不少这样的扯淡文,或是抒情达意,或是叙事记实,虽然没有明确的主线,但基本上还是围绕在“一个互联网从业者的所见所想”这一主题上的,但很可惜,这不是一个有多少素材可以出现的主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可以拿另一个主题做对比:股票。我自己虽然不买股票,但是关注了一个股票圈的公众号,作者以一己之力坚持几年时间每天更新文章,这样近似疯狂的更新频率下,产出的文章却仍能保持极高的阅读量,甚至吸引我这样一个不炒股的人每天追更。如果他只是单纯地讲股票,肯定没有办法聚拢这么高的人气,作者实际上是以股票为出发点,借助个人优秀的写作技能,围绕股票讲讲各行各业的新鲜趣事,并通过一个相对理性的视角,以现代生活下的市民、网民、股民的多重身份,谈论对社会事物的认知,再基于自己的认知,最终落实到对股票的态度上。
这是一个天然的创作氛围,有新鲜事的时候说说新鲜事,有大道理的时候讲讲大道理,实在没啥可说的,那就讲讲股票行情,无论怎样都是不乏创作素材的,如同挤在火车车厢里的一群朋友,围在一起听一位智者讲故事,即使故事讲到了无趣的章节,听众也可以暂时看看窗外的风景,只要车不到站,人就不会散,故事就可以继续讲。
但很可惜,我搭的车不是这样,互联网行业是个高速变化的行业,人与人之间更多时候不是在分享,而是在争吵,而我就是那个站在旁边瑟瑟发抖、看势头猜测谁能吵赢的墙头草,我多数时候只是在竖起耳朵听,瞪大眼睛看,偶尔也会动动脑子思考,但真没有什么能归纳、分享的东西。我每天写我怎么上班、怎么下班、怎么摸鱼,是没有多少人会看的,写这种东西除了消磨自己的时间,没有任何价值。
六
无论是出于对行业的认知,还是对于我自身的定位,我都确信自己不能单凭个人的片面视角,写一些主观想法来误导别人,同时也蒙骗自己。
基于这个想法,我对自己这个小网站的定位始终是“混杂着一些水分的技术博客”,且还是要持续控制含水量的。这意味着想写点东西真的不容易,想偷偷懒、扯扯淡,含水量立马就上来了。我不是独行者,有很多博主一样面对着写作难的问题,却仍能有稳定的、极高质量的产出,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的人,我需要更努力一些。
我有注意到,自己的笔记里有很多写到一半但最终放弃的博客草稿,我把一些草稿的最后几行字复制了出来,一起来看看当时发生了啥。
某年某月某日,写到一半意识到自己的理解是错的:
但是,我也明显强调了用 FaaS 是实现了我的一个小需求,这个需求不是那么重要,坑不是那么多,说白了就是一个定时任务,用 crontab 也能大差不差地实现。换句话说,如果这个需求稍微复杂一点,甚至是一个企业级的应用,就不可能用什么 *aaS 了,
// 没想好,想说什么,怎么说
某年某月某日,没有原因,就是突然不想表达了:
有自发动力的学习是可怕的,这些课程高则满分,低则九十几分。但这些课的学分不高,总体成绩是拉不上来的。
//
还有好多事没有说。
可是我却写不下去了。
某年某月某日,话到一半戛然而止,连完整的句子都没写完,因为突然怀疑自己的决定是否是对的:
不是说话的语言,是写代码的语言。目前的规划是,仍然以 golang 为
某年某月某日,描写一个碰到的有趣的人,其实是写完了,但是篇幅很短,连我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表达什么:
嘴巴嚼呀嚼的时候,我又想起了这个数字,29 岁。
差一岁就三十了,而立之年的门前。
这些是进入到草稿阶段的,已经有了大段文字,而更多的,是只有一个标题,一个单词,停留在了素材阶段就再也没被我拾起来过。
写点东西真的太难了。
七
可能你已经不耐烦了:好了好了,我知道了,是难,但是又没人逼你,又不靠这手艺吃饭,不写又饿不死。
但是,我爱写呀,嘿嘿。
我已经感受到你的无语了,抱怨了半天又说自己爱写,这不没事找抽么,但这真就是事实。
写东西确实很难,但是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让人享受的,这是一个没有运行时的编程环境,用自己随心所欲的语言,在自己搭建的编译器上,执行自己想要的逻辑。
可以是对一个问题的研究,层层剥开迷障的外壳,去探寻更深处的奥秘,即使最终毫无发现,留下的操作日志也是为其他人提供了避坑的指南。
也可以是对自己熟悉的领域的介绍,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向新来者展示这里瑰丽的风景与幽暗的秘境,可能对方并不想再这里常驻,但几分钟的匆匆一览也足够精彩。
又或者,单纯就是支起一个摊儿摆摆龙门阵,或古或今,或雅或俗,我说说我的故事,你说说你的故事,家长里短间,逸闻琐事后,不见得就没有生活的真理。
更有趣的是,当你真的写不出来的时候,还能写“为什么写不出来”,哈,就没见过这么幽默荒唐的事儿了,不是么?
评论加载中……
若长时间无法加载,请刷新页面重试,或直接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