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三个月的试用期刚过去没几天,我在新公司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从家到公司,直线距离不算远,但是公交、地铁都巧妙的避开了最优路线,在一条日怪的曲线上每天折腾我一个多小时。于是上周末的时候,终于等来了上海久违的晴天,去买了一辆电瓶车,盘算着上班时间能缩短到半个小时了。
周末电瓶车上牌照的人太多了,没排上,不得已,周一上午请了半天假去上牌。
上好牌照,我骑着小电驴一路得意洋洋地去上班,心想以后我也是”开“车上班的人了。
然后到了公司,还没展开工作就被告知,我所在的部门,解散了。
……
一
不不不,并不是我被开除了,只是项目调整、组织调整而已。
实时上,这件事也算是在我意料之中了,只是没想到这么早、这么突然。
这段时间其他公司类似的事情也发生了不少,一些短时间看不到收益的项目被缩水、被砍掉,人员调整,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当真落到自己头上时,多少有一点猝不及防。
周末的时候我还在想,刚完成的那个功能在某种情况会触发一个 bug,周一的时候我得确认一下,想想怎么修——不过还真不好修,让人脑壳疼。现在,那些 bug、需求、TOFIX、TODO 都不用 DO 了,周五下班前的最后一次 commit,就真的是最后一次了。
我感觉就像要参加一场考试,我没什么把握,却又只许胜不许败,于是我废寝忘食地复习了几个月,陷入了黎明前最黑的黑暗,咬紧牙关,东方既白之际,突然被告知,学校被拆了,不用考了。
……
可能有点矫情了。
相比于在这儿矫情,更重要的事是下面怎么打算。
二
公司提供的善后方案也容易猜到,方案 A 自然是转部门,在公司内换个岗位;方案 B 是离开公司重新找工作,好聚好散。
其他同事选择不一,毕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就好比如说我,我的情况就不一样,我刚跳槽过来才三个月呀大哥,试用期刚过没多久,屁股还没坐热呢。更幽默的是,这个周五我要去参加新员工培训。
所以不出意外我肯定是选择留在公司。
但是,转部门容易,能找到一个类似的部门难,所以目前的情况来看,我铁定要换工作内容的。不过说开了,那又怎么样呢,大不了就当刚来公司、接受一份新工作罢了。
无妨无妨。
然后,我意识到一件事情,那就是,过去的三个月时间,可能是相对独立的一段经历了,它对于我来说,不是某个事情的开头,也不是某个事情的结尾,它本身就是一件完整的事情,有准确的开始时间和结束时间。
这种与前后文没有关联的事情很容易被忘记或忽略,但我确实觉得,这三个月有很多事情可以说道说道。
铺垫了这么多,终于点题了,呼。
三
过去的三个月我完整地经历了从项目新人到项目主力的过程。可能你会觉得“新人”一词是我在谦虚,“主力”一词是我在吹牛。但我真的是平心而论说的,并无夸大。
刚入职的时候两眼一抹黑,从看代码做起,一点一点梳理工作内容,然后小心翼翼地添加一些代码,每次提 PullRequest 前都要仔仔细细看一遍自己写了啥,慎怕有什么纰漏。
毕竟是社招跳槽过来的,在老东家早已如鱼得水,在新公司却如履薄冰,心里落差自然是有的。但其实,我也早早预料到了会这样,也早早打好了心理预防针。我表现得很笨拙,不是因为我自身差劲,也不是因为新岗位牛 X,只是我需要时间适应,需要静下心来求教和学习。即使我对自己已有的本事不够自信,也应该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干劲足够自信,用不了多久我还会如鱼得水的。
后来,组里一位资深员工提出离职,打乱了我的计划,原本想多跟他交流交流,多学点硬气功,突然之间,这个想法落空,甚是失望。
但失望之余,我又突然意识到,我的机会来了。
跟我猜的一样,我后面的工作内容就是接手这位员工的工作,而他的角色一直比较核心,说是“技术担当”也不为过,那么既然我要接手他的工作,自然也要接手他的“担当”。
后面一段时间我相当辛苦,但也进步神速,那种压力转换成的动力,排山倒海,势如破竹。
知乎上有一个关于“物理”的提问,回答却相当“哲学”:
在一个足够小的星球上行走,我们是在上坡还是下坡?
你感觉累就是上坡,感觉轻松就是下坡。
“那我,应该是在攀岩吧。”——那时候我跟朋友打趣说。
四
除了工作内容的变化需要时间适应之外,另一个耗费了我大量精力去适应的变化,是生产工具的变化,说白了就是电脑的变化,再具体一点就是开发环境从 Windows 换到了 MacOS 上。
此前我已经把 Windows 摸得很熟了,不吹牛,我能做到在一个小时之内格式化系统盘、重装 Windows、破解系统、安装应用软件、准备好开发环境,不靠笔记不靠搜索引擎,完全靠脑袋记住每个配置项的位置。
但是现在却要推倒重来了,从《小白教学视频:MacOS 的使用,第1集——什么是 Dock 栏》开始。
说程序员都爱 MacOS,我一直以为这个是有钱程序员的炫耀,我是绝对不会同流合污的。想要漂亮流畅的界面就用 Windows,想要强大完备的命令行终端就用 Linux,我宁可在 Windows 装 Linux 虚拟机,也不会用 MacOS 的。
香!
作为开发环境,MacOS 很多方面确实是集大成者,有流畅美观的界面,也拥有原生的、完备的命令行环境,支持几乎所有的开发工具,以及 “brew 在手,天下我有”的软件包管理系统。
总之,用 MacOS 做开发,虽然在很多方面它可能不是最优的,但如果纵观全局它又往往是那个最优解。我觉得除非在特定领域,否则绝大多数开发者都应该会喜欢 MacOS,唯一不喜欢的理由就是苹果产品的价格,所以才会有“黑苹果”。
我有想,如果我以后换公司了,新公司并不提供 Mac 怎么办,装黑苹果吗,我不一定装得来。
写到这里我打开浏览器看了下 MacBook Pro 最新的价格,从 ¥10200 到 ¥21988 不等,万恶的资本家。
买个中配的吧,咬咬牙还是买得起的。
三个月时间,我变成了 MacOS 的死忠粉。
五
三个月以来,kubernetes、kubernetes、kubernetes,每天这东西在我思绪里出现的次数,没有一万也有几千。
控制器模式、声明式 API、容器运行时接口、PV 与 PVC 的分离、容器与 Pod 的区别,这些听起来玄乎得紧的技(套)术(路),我也算摸清楚一二,能玩一些高阶玩家的东西了。
我在 GitHub 上 star 了 kubernetes 几个核心项目,微信也关注了几个关于”云原生“、“容器云”的公众号,把 kubernets API 参考文档放进浏览器书签,仿佛自己摇身一变,成了实现“数据中心操作系统(DCOS)”这一伟大梦想的追梦人了。
我不否定这一梦想的伟大,但是,貌似不是我选择了这个梦,我只是选择了一份工作,然后这份工作附赠了一个梦。
消极一点地说,没有这个梦,我们在办公楼里敲键盘,和我们父辈在工厂里敲钉子并没有什么区别。积极一点说,因为有一个梦,我们在办公楼里敲键盘,和我们父辈在工厂里敲钉子,就有了本质的区别。
这个区别在于,工作不仅是为了养家糊口,也是为了推动某个事业的发展。当流浪地球计划的一万台行星发动机启动,负责操作它们的领航员突然想起来,控制这些分布式机器的操作系统为了避免单点故障,设计上沿用了一个发布于 21 世纪初的数据中心操作系统初级模型,它引用了一个不大起眼的古老的三方包,那个包的第 18526 次 commit 是一个来自中国的开发者写的,写得一塌糊涂不知道啥玩意儿,还没有注释,不过好像可以正确运行。
脑洞开大了,咱收回来。
我确实很希望沿着手里这个方向,在这个领域进一步的挖掘,但是世事难料,如今我不得不以生计为重,想着怎么安排接下的工作。按现在的实际情况看,估计和 kubernetes 的缠绵需要告一段落了。
要恰饭的嘛。
六
说到饭,我就想起了中美合拍……哦不是,想到了刚过去的年,吃了不少饭,又长胖了不少。
过年如何跟家长、亲戚解释自己的工作是人生一大难题,更糟糕的是,我有一个亲戚是位企业家,小有成就,对“大学生”并不那么吹捧。每年回家他都想和我交流交流,听听我在做什么,这种情况可就不是《程序员过年回家黑话指南》所能应付过去的了。
工作第一年,我说:“我在做系统后台,解决的是如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处理海量的用户请求、把服务器的性能压榨到极限,支付宝抢红包知道吧,你知道它的并发要求有多恐怖吗……”
工作第二年,我说:“我在做容器云,解决的是如何在有这么多服务器的情况下,如何通过一个面向整个机房的操作系统,来充分、快速调度机器的资源,支付宝抢红包知道吧,你知道它要用到多少服务器吗……”
工作第三年,哦,还没到第三年,不知道今年过年回家我又得信誓旦旦地编什么词儿,可能是“我在做大数据……”、“我在做人工智能……”之类的。总之没什么准头儿,工作内容在换,所附赠的梦也就不停地换,然后我就得编点高大上还要点玄乎的词儿,也难为我的口才了。
我应该去做销售才对。
人们常说要做“T”型人才。“一横”表示广度,要充分涉猎各个领域各种技术,有广阔的知识面,不能坐井观天。“一竖”表示深度,要充分挖掘某个特定领域特定技术,成为那方面的专家,不能浮光掠影。
你以为你在学校东打一枪西放一炮已经充分扩展了广度了,现在终于找到了一个切入点,准备挖那个深度,“XX 领域资深专家”的头衔仿佛就在眼前召唤,下铲子挖呀!
可没挖几铲子,因为各种跟你自身无关的原因却让你不得不停下来换一个地方挖,比如“前端缺人呀你做一下前端吧”、“公司要发展人工智能团队啦你还写什么后台赶紧抓住机会呀”、“C# 确实失势啦领导决定我们组开始换用 Java ”,到头来,你准备挖成“深度”上的一竖,却又成了“广度”上的一点。
这样的事情相信有很多人经历过,如果这不是博客而是视频,这里应该开始刷“过于真实”的弹幕了。
这着实让人绝望,但也确实没什么可辩驳的,行业变化快,面向热闹编程虽然听起来好笑,但是相比于死守着某个东西一万年不撒手,已经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换个角度看,这其实就是在不停地试新,试着试着,搞不好就试对了呢,不是么?
即使现在没有打下深度,至少没在广度上吃亏,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天时地利人和日,地壳给你挖穿时。
——这话我用来安慰自己,也希望能安慰到你。
七
说破天,我不是大神,没必要拿一些大神的经历做参考,引起无谓的焦虑,庸人自扰。
我只是普通人,正式毕业到现在两年时间还没到,说是”愣头青“也不为过,没发展什么深度,也无可厚非。只要我还在写代码,没有选择继承家族的“商业帝国”去卖小吃,就还算不忘初心。
想起来一句毒鸡汤,专泼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人的冷水,原话找不到了,差不多的意思是:
”你要相信,在这个世界上,一定有一个人,他在方方面面,甚至在你引以为豪的方面,都能轻松胜过你。“
这句话听着很有道理——世界那么大,优秀的人那么多,你啥都排不上第一。
正当我想羞愧地低下头去,突然觉得哪儿不对味儿——要说比得我厉害我承认,但要说在方方面面都能轻松胜过我,未免也过狂妄了,让我看看是谁在装 X。
首先,我还没死,这一点就胜过了所有历史风流人物,所以目标锁定在了当下还在世的人。
第二,我自认为自己的古文古诗词的阅读理解能力比较好,且有一定的创作能力,这一点,不敢说能胜过全中国的人,但,绝对能胜过所有外国友人。那么显而易见,目标是在世的中国人。
第三,我会写代码,那目标范围就进一步缩小了,是在世的中国的互联网产业从业者。
第四,我老家话说得好,老家的方言博大精深发音刁钻,除非从小耳濡目染,否则常人难以学会,那让我们把目光就投向我老家县城……
……
嘿嘿。
我相信你也猜到了,我只要再加不超过三个条件,目标范围就会缩小到只可能剩下一个人,那就是我自己。我作弊了吗?那我作弊手法高超、巧舌如簧、脸皮坚硬,是不是也可以算一个过滤条件?
焦虑充盈的时代,贩卖焦虑的人能编出各种各样的同学的故事、朋友的故事、思想家的故事,来为自己推崇的理念背书,那我也可以编故事来反驳。
八
好了好了,我知道我跑题了。
说回这三个月。
这三个月我确实忙坏了,加了很多班,搭进了很多周末,让女朋友多做了很多家务。
起床上班到公司干活,下班回家洗澡睡觉,过去的三个月我基本上天天如此。而以后是不是就不用如此了?想多了,很难说。相信你也听说了,现在是一个”冬天“,且什么时候能过去,老天爷都不一定清楚。
要知道,即使我再晚回家,金科路和张江高科地铁站往往还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朋友说,你在这里闭着眼睛,一棍子下去,就能打倒三个人,其中有两个人肯定会是程序员,还有一个是程序员的 HR。
我相信他说的话,但也相信,这棍子肯定打不到我头上——别忘了现在我可是有车的人了,不用挤地铁了。
三个月来认识了很多新事物、新地方、新朋友。我不会自以为是地认为这是所谓的”成长“,但这是经历,是我应该记住的经历。
然后,这段经历现在结束了,另一段经历即将开始。
我在这中间一段交接时间里,百无聊赖,无所事事,于是扯了这几千字,写得可能有点无聊,但也应该没那么无聊。
无论怎样,感谢看完。
评论加载中……
若长时间无法加载,请刷新页面重试,或直接访问。